最近,甲流进入高发期。甲流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临床数据显示,雾化吸入干细胞外泌体能够迅速被肺部细胞吸收,从而快速发挥其抗炎和修复作用。文献案例表明,7名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接受日剂量为2.0 × 10^8 纳米囊泡(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后,所有患者肺部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7例患者中有4例消退较明显。这些临床数据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雾化有潜力成为养肺护肺的新选择。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目前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
甲型流感(甲流)是一种全球性的流行病,尤其在冬季和春季,由于气候条件适宜病毒传播,常出现季节性流行高峰。
尽管人群普遍易感,但儿童、老年人及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甚至致命。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及患有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的特殊性,成为甲型流感的高风险群体,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流感,需特别医疗关注和护理。
警惕!甲流可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
甲流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引发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显著特征是病原体的高变异性,能够轻易发生抗原
漂移和抗原转换,导致病毒株不断更新换代,对公共卫生构成持续威胁。
甲流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病毒侵入人体后迅速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炎症反应,引发发热、咳嗽、喉咙痛、肌肉或关节疼痛及极度疲劳等典型症状【1】。
目前,针对甲型流感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几种关键手段,包括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及实施预防性疫苗接种。
流感治疗与预防方法表:
治疗甲型流感需要综合运用抗病毒药物、对症支持治疗和预防性疫苗接种等多种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雾化吸入干细胞外泌体,可修复肺部炎症及损伤
干细胞外泌体是细胞分泌的小囊泡,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如蛋白质、脂质和核酸,能够影响靶细胞的功能。
雾化吸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给药方式,可以将药物直接输送到呼吸道和肺部,从而提高药物在局部的浓度并减少全身副作用。研究发现:雾化吸入的给药方式具有靶向性强、操作简单、副作用少等优点。
雾化吸入的干细胞外泌体能够迅速被肺部细胞吸收,从而快速发挥其抗炎和修复作用。
目前,干细胞外泌体已经在多种肺部疾病的治疗研究中被应用,并展现出了积极的结果。
案例盘点:雾化吸入干细胞外泌体,修复病毒感染后的肺部损伤
近年来,利用干细胞外泌体雾化吸入来修复病毒感染导致肺部损伤的临床数据越来越多,也为干细胞外泌体雾化吸入护肺养肺提供了新的思路。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雾化吸入治疗病毒感染后肺部损伤的案例汇总:
具体案例分析:
受试者:7名新冠肺炎患者
细胞外囊泡数量:每日剂量2.0 × 10^8
雾化给药周期:连续5日
临床结论:所有患者雾化吸入干细胞外泌体后肺部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7例患者中有4例消退较明显。
2022年5月,著名医学期刊《Stem cell Research&Therapy》上刊载了一项干细胞外泌体雾化吸入治疗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临床案例[9]。
这是一项2a期单臂、开放标签、介入性临床试验,共有7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连续五天接受了初始日剂量为2.0 × 10^8 纳米囊泡的干细胞外泌体,每名患者总累积治疗剂量为1.0 × 10^9纳米囊泡。
所有7名新冠肺炎患者在雾化吸入期间或雾化吸入后,对外泌体耐受良好,没有证据表明出现预先指定的不良事件或临床不稳定、或者现有症状加重。七名患者的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频率和饱和氧)在五天的外泌体气雾剂吸入过程中保持稳定。
所有患者雾化吸入干细胞外泌体后,肺部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消退。如下图所示,患者1、患者2、患者3和患者7雾化吸入干细胞外泌体前后的代表性胸部CT图像。患者7是一名70岁的女性,自症状发作38天后住院,自症状出现47天后接受气雾剂治疗,其肺部影像学改善最为明显。
干细胞外泌体雾化的优势
利用雾化吸入外泌体修复病毒感染后肺部损伤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在治疗过程中,雾化吸入外泌体可能具有以下优势:
干细胞外泌体雾化的特点及优势
靶向作用:外泌体可以被设计成靶向病毒或感染的细胞,通过携带特定的抗病毒分子或免疫调节剂,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率。
免疫调节:外泌体可以携带免疫调节分子,如抗炎因子或免疫激活分子,帮助调节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反应,减轻炎症反应,防止过度的免疫应答导致的组织损伤。
抗病毒作用:外泌体可以携带抗病毒药物或RNA干扰分子,通过雾化吸入直接到达肺部,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负荷。
减少全身副作用:由于外泌体是通过雾化吸入直接作用于肺部,因此可以减少药物在全身的分布,降低可能的副作用。
同时,雾化吸入外泌体可以与药物相结合,在流感季节前或早期接触病毒后使用,以减少感染风险或减轻症状,更好更快恢复健康。
甲型流感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现有的治疗方法虽然有效,但仍有局限性。雾化吸入外泌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在治疗肺部疾病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未来,随着外泌体的制备、优化、临床前和临床试验的进一步取得进展,这一前沿技术有望为病毒感染后的肺部修复带来革命性的进步,帮助更多的患者养肺护肺。
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
免责声明:本站上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